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正式发布,全称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要求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文件发布后,各行业都在关注和解读关键内容是什么、最新提法有哪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举措是什么,对其行业有什么影响。
那么,对我们公益慈善组织来说,我们学习一号文件,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对行业以及公益项目开展的影响呢?
一号文件长达7668个字,除导语外,分六个方面共30条,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确实不好抓住重点。
其实,方向和内容是有的。早在2022年1月,民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过一个文件,即《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发挥社会组织在产业振兴、科技助农、文化体育、环保生态、卫生健康、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这七个方面就是国家希望社会组织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力的方向。关于这些内容的表述要格外留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分析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事实上,像防灾减灾,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等内容,都是社会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善达网并未列出。
首先,在产业振兴方面,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调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所开展的百美村庄项目、产业助农项目(善品公社)、富民车间项目等产业发展类项目几个公益项目都探索出了很好的模式,成效显著。
其次,在科技助农方面,一号文件提出,要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科技助农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通过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乡基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就是此类项目的典型。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做的也不错。
第三,在文化体育上,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同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文化体育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选择。“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面向在乡村的女性民宿服务从业者,为其提供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培训,可以看作是这类项目的典型。
同时,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类的项目有不少公益机构在尝试,宣导正能量。
第四,在环保生态上,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时鼓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
环保生态是守护乡村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水窖”项目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该项目从一口水窖捐赠逐渐升级为一个综合性的绿色环保生态项目(其中也助力产业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当初的双子座公益项目之一愈来愈展现出新的光彩!
第五,在卫生健康上,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强调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
卫生健康是保障乡村居民健康的基础。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和防病能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未来,健康医疗类的公益项目越来越重要,毕竟,有时与更多的收入相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这方面的项目也很多,比较典型的有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韩红基金会,北京市白求恩基金会等,他们开展的乡村医生培训,卫生院援建,自由呼吸等项目,都取得了的社会价值和成果。
第六,在社会治理上,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强调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社会治理是构建乡村和谐秩序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同时,通过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可以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做很多事,这类的项目大多以倡导为主,人心净化,乡村才能和谐。所以志愿者就很重要,农村有很大的志愿服务潜能,社会组织可以很好的挖掘挖掘。
第七,在民生保障上,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强调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民生保障是提升乡村居民福祉的关键。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除了上述七个方面,善达君认为还有三个方面内容需要单独说一下,不妨并列列出。
第八,在特殊人群关爱上,一号文件提出,要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加强残疾人保障和康复救助。强调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
特殊人群关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我们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关注并解决特殊人群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社会组织相关的公益项目很多,需要持续发力,不过,要根据时代新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逆风飞翔·事实孤儿同行计划”是帮扶事实孤儿群体的非常好的项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残疾人保障和康复上卓有建树,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阳光伴我行,假肢适配等项目,模式和成果都值得点赞。
第九,在乡村教育上,这应该是社会组织关注最多的领域之一。一号文件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
乡村教育短板需系统性补强。社会组织在这方面的公益项目众多,可以进一步发力,聚焦偏远地区教育设施改善,推动教师培训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这方面的项目就太多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系列项目值得关注。
第十,在农村养老上,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