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里,十年不过是一朵浪花。
在创新的航程中,十年足以让梦想开花。
2015年9月,首个“99公益日”破土萌芽。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以“一起爱”为主题,迅速吸引热爱公益的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
2024年9月,走到第十年的“99公益日”蓄势待发。历经十年爱意传播,截至今年6月,“99公益日”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3.6亿,成为我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场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动日之一。
十年间,“99公益日”参与群体不断扩大;十年间,“99公益日”参与形式不断丰富;十年间,“99公益日”推动提升着网络公开募捐的影响力,用科技的力量,让公益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顺应十年之变,2024年的“99公益日”正式升级为“久久公益节”,主题为“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继续投入4亿元资金助力公益行业高质量发展;全新推出的“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助力行业共建长久信任关系;六大分会场、120+腾讯产品、众多爱心企业继续加入,“久久公益节”多元和开放,将努力汇聚长长久久的爱心善意,鼓励更多人一起把好事久久地做下去。
全民公益 “从梦想照进现实”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等共同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对腾讯来说,也被视为践行公益理念的又一个里程碑。“99”寓意着“久久”,腾讯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个人捐助者、企业、公益机构和宣传资源,推动全民参与公益,以腾讯的数字化连接能力,快速地推进平台升级,向“人人可公益”迈进。
腾讯在2015年“99公益日”期间发布的全员信中提到,2007年,我们设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想从每年的利润里拿出一定的比例捐助公益项目,为社会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当时,腾讯公司也没有想到,公益事业可以走得这么远——短短几年的时间,腾讯公司和员工对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捐赠额超过11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各个业务线也充分结合各自产品特点,推出“老有所‘衣’”“暖灯行动”“全城助力”“酷跑+计划”等丰富多彩的公益项目,甚至公司员工还自主发起了“404寻亲平台”这样的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腾讯对公益的理解,也就有了“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把公益从‘少数人的事情’转变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新形态”的计划。
2015年,首届“99公益日”的主题是“一起爱”。活动为期3天,腾讯进行配捐,即网友捐1元,腾讯就捐1元。根据统计数据,在当年的活动中,共有205万人次参与,用户捐赠额达1.279亿元。2016年第二届“99公益日”时,爱心网友的捐款达3.05亿元,共有677万人次参与,爱的力量呈几何式增长。
随着2023年“99公益日”全民共创升级、首创跨平台配捐、用户配捐不设限等措施的出台,共计有2300多个公益慈善组织带着上万个公益项目,与亿万网友共赴这场公益嘉年华。2023年“99公益日”期间,公众参与人数超1.2亿,公众筹款超过38亿元。腾讯在当年“99公益日”发布的致全员信中表示,科技与公益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公益事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资源。有了科技的抓手,公益能够迸发更大的能量,让许多“不可想象”慢慢变成“有可能”,许多“很难”一点点成为现实。曾经畅想的“人人公益”“数字公益”“透明公益”都逐渐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公益更好玩,社会参与度更高
家乡公益、爱心加倍卡、集小红花、明星短视频互动……方便、轻松、有趣,是“99公益日”的显著特征。在2017年“小朋友画廊”破圈后,2018年上线的“小红花”更是以超过1800万的参与人次,兴起了一阵“集小红花”热潮,人们纷纷将“小红花”“戴”到了自己的微信头像上,以示对“99公益日”的支持。
公益更好玩,参与度自然就得到提高。一位“99公益日”参与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让人们能够用更生动、更有趣、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公益活动,以随手公益、快乐公益向社会传递善念,给公益事业带来改变。这打破了过去我们对参与公益的认知,原来动动手指就能为公益项目捐款。
2019年—2021年,“99公益日”连续以“一块做好事”为主题,倡导各方共同建设理性公益生态系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捐赠人、慈善组织、受助人三者的长期连接方面,提升长期的公益效率。2021年,“99公益日”首次开启“十天模式”,腾讯“共同富裕专项计划”也正式启动,在配捐机制、产品体系、企业联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通过连接数亿网友、近万家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将全民公益转化为参与共同富裕的力量。
在生态更开放的同时,以用户为核心的共创玩法也更多元、更便捷。2023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携腾讯旗下80多款产品一起做好事,带动公众参与人次3.6亿;首次启动的跨平台配捐,为更细分的公益项目筹款超千万元;超千家公益机构开展了丰富的线下活动,吸引8600万公众首次参与“99公益日”;“小红花”牵手微博公益“好柿仔”,在新浪微博平台发起“一花一好柿画梦计划”,话题阅读量破2.2亿次;微博用户可以进入“一花一梦想”公益画展做好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认为,依托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公益,其本身就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他看来,“99公益日”是互联网平台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深耕的一个缩影,以行走捐、阅读捐、答题捐、企业配捐等多元性和趣味性创新方式,大大提升了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活跃度,特别是激发了年轻人参与的热情,大力推动了“人人公益”目标的达成。“同时,成千上万的项目上线公益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民生服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了新的方案。”
“人人做公益”带来“公益为人人”
截至目前,“99公益日”活动累计吸引13.6亿人次参与,筹款169亿元。“人人参与公益”的善举,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改变他们命运的同时,也带动受助者成为捐助者。
刘原琳是超过400万“春蕾计划”受助女童中的一员,也是第一批受益于腾讯公益平台的春蕾女孩。出生在贵州省绥阳县乡村的刘原琳,幼年时曾跟随在浙江务工的父母在城里上过学。后因家庭意外,她又随母亲返回贵州乡村重返校园,她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为命运寻找更多的可能。
2015年,刘原琳开始接受“春蕾计划”的资助,史丽丽是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对她进行帮助的其中一位。史丽丽是甘肃省天水市人,也是“春蕾计划”早期的受益者。“我从小学开始接受‘春蕾计划’的资助,并在其帮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如今,工作后的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也能够向社会传递这份爱心善意。”从受助者成长为施助者,史丽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
提起山区的老人,你会想到什么?是孤苦无依,还是失去劳动力、只能依靠他人的支持生活?公益人张新斌发起成立的“守望大山”公益组织,通过开展“外婆的礼物”等公益项目,改变着山区老人的生活状况。
鲁玲绪老人居住在陕西的一个山区,她的生活因小小的鸡苗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守望大山”公益项目为她送来了300只鸡苗。鲁玲绪用布满老茧的手,接过了这份希望的种子。她开始忙碌起来,喂食、打扫、照料,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渐渐长大,开始下蛋,鲁玲绪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发现,这些鸡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第二年,她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也被她的劲头所带动,纷纷加入养鸡的行列。四五十户人家、五六千只鸡,这个小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从受助者到施助者,从参与者到引领带动者,善的种子在生根发芽,公益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让公益行动如涓涓细流长长久久
2024年,进入第十个年头的“99公益日”正式升级为“久久公益节”,“久久”寓意着依托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公益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涓涓细流,长长久久。
今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对“久久公益节”的投入力度不变,将继续投入 4 亿元资金,其中2 亿元用于公众捐赠配捐,2 亿元用于公益行业实践激励。
在公众捐赠配捐方面,除针对所有捐赠人的“惊喜配捐”以及针对长期捐赠人的“长期配捐”外,还将以多元化参与资助公益项目的方式投入资金,以鼓励更多产品和企业参与公益、在更多场景下可以获得配捐;在公益行业实践激励方面,今年“久久公益节”将从“捐赠人服务”“公众倡导”“数字化能力”“创新服务”“公募支持”5个方面,对参与的公益机构和项目进行激励。
信任和透明一直是腾讯公益坚守的生命线。
基于微信支付实名认证及资金拨付的能力,腾讯公益联合公益机构打造了全新的“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公益机构可以快速核验受助者身份、精准高效拨付资金,捐赠人也能更加及时收到真实、准确、自动的反馈,了解善款执行的全过程。此外,针对所有参与今年“久久公益节”的公益机构和项目,腾讯公益平台还将执行更加严格的风控管理措施,运用AI等技术坚决打击黑灰产,事后也将复核审计、全程开放公众监督,为公益事业创造更可信任的环境。
今年“久久公益节”期间,腾讯公益携手六大公益分会场、120多项产品和业务,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参与公益。比如在微信视频号,用户为公益视频点亮“红花赞”, 就有机会获得一份随机配捐;微信支付推出“分分捐”轻公益产品,用户可在微信支付后随手摇出公益金,捐赠给随机匹配的公益项目;用户还可以参加腾讯新闻的系列策划活动、腾讯视频的积分公益活动,在游戏互动中随手做公益、在“腾讯游戏爱心回礼”中关注乡村科技教育、在QQ浏览器中与喜爱的明星一块做好事,等等。
此外,顺丰、麦当劳、安踏等众多爱心企业也将在“久久公益节”期间,把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运动、学习等场景与公益活动嫁接起来。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平台部负责人赵国臣表示,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升级后的“久久公益节”将秉承不变的初心,在当下与未来持续投入,聚焦助力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倡导支持长情的捐赠人、激励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机构、帮助捐赠人和公益机构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的愿望。
“99公益日” ▲2015年 “一起爱”,腾讯公益联合多方发起“99公益日” ▲2016年 移动化和社交化持续渗透,开启“指尖公益”新生态 ▲2017年 “小朋友画廊”破圈,“透明组件”应用工具严格准入 ▲2018年 “理性公益”正当时,“小红花”上线 ▲2019年 “一块做好事”,透明公益建设升级 ▲2020年 让善意“破圈”, 互联网公益生态更加丰富多元 ▲2021年 开启“十天模式”,助力全民共建共富 ▲2022年 首推“一花一梦想”全民公益共创,公众参与创新高 ▲2023年 全民共创升级、首创跨平台配捐、用户配捐不设限 ▲2024年 正式升级为“久久公益节”,主题为“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
十年历程
推进公益慈善 助力共同富裕
李 静
今年是开展“99公益日”活动的第十个年头,这一活动也在今年升级为“久久公益节”。近十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参与形式日益多样、参与民众日益增多、慈善资源日益丰富。《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根据测算数据,2022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为4505亿元,较2021年增长0.81%。同时,2017年—2023年,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从25亿元增长到了近100亿元。
虽然取得巨大进步,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人向善”的社会氛围仍需营造、慈善组织运行需进一步规范等。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实现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还需推进四个结合。
一是规模扩张与规范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实现慈善组织与慈善资源的规模扩张,尽力多筹钱。既要坚持慈善组织的效率导向、效益导向、效能导向以实现有效扩张,也要明确慈善项目的统筹安排、需求导向、规范导向以实现有序扩张,更要追求慈善主体的对象受益、社会获益、政府有益、企业得益以实现有益扩张。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慈善组织与机构的规范发展,尽心花好钱。既要强化自身治理能力建设,优化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规定,完善透明、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组织机构的规范化程度;也要通过项目设计、活动组织、善款使用、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全程优化,提升服务流程的规范水平。尤其要高度关注善款募集、管理、使用、评估的全程规范,与工作人员、志愿者、受助人员、家庭成员的全员规范。
二是资源外联与动力内生相结合。一方面,要多方链接多样资源。既要通过完善制度、培塑文化、营造氛围,大力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高度关注与多元参与;也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手段,努力实现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行政资源整合、财物资源整合、技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服务资源整合、主体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多维驱动内生动力。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短板,要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实现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同时,要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在募集方式、宣传方式、推广方式、帮扶方式、合作方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
三是科技高效与传统便民相结合。一方面,要借助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网络慈善。在新修改慈善法的背景下,互联网公益平台迈上进阶之路。数智时代的公益慈善必须契合“互联网+慈善”的趋势和要求,充分发挥网络慈善门槛低、程序简、速度快、透明度高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助力阳光慈善与数字慈善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公众对公益慈善建立长久信任。另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渠道,方便民众参与。一切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一切以方便捐赠、提高效率、重塑慈善文化、培育志愿精神为依归。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充分发挥互助传统、乡贤文化、能人作用,推进互助型和自助型公益慈善,密织邻里互助、亲友相济的慈善服务网络。
四是全程性募款与全域性宣传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全程性募款。在公益慈善项目设计与推广过程中,既要关注东中西部及城乡地区的“全地域”,也要关注“线上+线下”及“政府+企业+机构+社区+学校”的“全场域”,还要关注“定时定点募集+随时随地捐赠”及“固定+流动”的“全时域”。另一方面,实现全域性宣传。一是媒介多样,在宣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传统+现代、线上+线下”等多种媒介方式;二是手段多维,合理运用“表彰示范+潜移默化、专岗专责+多部协同”的多种宣传手段;三是内容多层,坚持“主体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效果导向”,最大限度提升宣传实效;四是时间多极,坚持“集中性+常态化”“重要节日+日常生活”,推动公益文化慢慢形成;五是场域多点,要拓展宣传场域,围绕“活动现场+学校+社区”,争取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公益慈善宣传”;六是主体多元,要发展壮大公益慈善宣传队伍,以“专业专职+普通民众+志愿队伍”,吸引更多人加入公益慈善宣传队伍,通过耳濡目染培塑并彰显慈善文化与公益精神。(作者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