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慈善正在覆盖中国

发布日期:2024-05-30
浏览量:649
来源:慈善公益报社
字体:
分享:

5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华彩启幕。数字之美再度绽放,数字之善再度呈现。本届峰会共对接签约新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项目421个,总投资2030亿元。峰会重磅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充分表明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正在扮演着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双重身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在之前为峰会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说,本届峰会将重点举办“2024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等活动,全面展示各领域数字化最新成果。

近年来,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强大背景下,以民生实用场景应用为依托的数字慈善蓬勃发展,紧密围绕“国之大局”,全力服务民生“关键小事”,不断扩容提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清单”,将越来越多的“数字温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所谓“数字慈善”,即指以互联网、数字工具等为基础开展的慈善活动或形态,主要由数字化慈善捐赠、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机构管理三个方面内容组成。

数字慈善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慈善方式,包括在线上进行物资和现金捐赠,也包括技术、创意、知识等线上志愿服务,极大丰富了慈善内容,拓展了慈善渠道。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捐赠的便捷度与透明度,不仅使捐赠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愿完成捐赠,更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愿地查询自己捐赠款物的去向、用途与救助效果,为这只“透明口袋”的真正成型立下头功。

数字化慈善捐赠:

无与伦比的善实践

数字化时代首先催生的就是慈善捐赠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以腾讯“99公益日”为例,这个于数字时代应运而生的大众慈善盛事起步即高峰。2023年,第9届“99公益日”顺利收官。数据统计,其用户参与、社会影响等再创历史新高。公众参与人数超过1.2亿,较前年翻了一倍;爱心符号“小红花”互动量超过3亿,公益共创迎来新潮;公众筹款超过38亿元,其中接近2/3的善款关注乡村振兴类项目。

通过长期营造开放式慈善生态,“99公益日”与数千家慈善公益机构、上亿名爱心网友、各大互联网公益平台和互联网产品携手,推动全民慈善公益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是知名公益慈善品牌项目“免费午餐”实施的第13年。5月18日至19日,“免费午餐”13周年主题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对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

13年间,“免费午餐”募捐总额已超过11亿元,参与捐赠人次超过13亿。自2017年始,连续7年实现年度募捐过亿元。服务覆盖26个省区市,惠及乡村学童436856名。

“免费午餐”项目的成功首先在于切入点的专注与精准,始终将目光锁定于社会中既重要又常常被忽视的乡村学童营养问题。其次,“免费午餐”诞生于互联网兴起时代,支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腾讯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平台成为“免费午餐”基金的重要捐赠来源。数据表明,2023年,“免费午餐”项目筹款总额达到10969.3万元,而其中来自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捐赠比例高达93%。第三,互联网思维已成为“免费午餐”运行的核心理念,为项目的纵横延展开启了广大空间。如募捐手段的持续创新,由最早的“月捐”发展成为人们通过线上平台参与的“日捐”。再如创意性打通“公益赞赏”渠道,整合各大资讯平台的内容创作者力量,将“公益赞赏”100%捐赠“免费午餐”。目前,仅微博大V就有3227人参与“公益赞赏”行动,慈善的影响与传播力可见一斑。

数字化慈善行动:

无比活跃的善动力

数字化慈善的一大特色是随时随地、人人可行。而这种行为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扶弱济困,将慈善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启动2024年“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活动时间由现在至年底,内容包括政策宣贯“入心”、调查研究“走心”、服务升级“贴心”、技能教学“暖心”、技术共享“凝心”、惠老专场“悦心”等活动。众“心”归一,心系“夕照”,情依桑榆,让数字之美与夕阳之美交相辉映,熠熠生彩。

“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着重设置网络宣传专区,推出云课堂、公益直播等服务,集中宣传推广数字技术适老化优秀成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提升活动影响力与参与度。

数字慈善关注“夕照”,同样关注“朝阳”。

5月17日,“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1+1+N教育互助行动”走进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中心小学。一堂以数字化赋能常态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精彩展示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交口称赞。该行动至今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其间,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日益成为活动的鲜明主题。此次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 巴蜀小学“学科+”的示范作用,以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与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及跨区域协同发展,深度服务基层教育,推动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

受益师生评价道:“数字化赋能课堂扩优提质”为学校特色建设、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预留了宝贵空间,助力每一个孩子有机会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更多鲜活的数字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做法从学校沃土中不断生长出来。

又是“520”,一个善爱交汇的符号。5月20日,“同心向善”救助慈善融合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浙江省平湖市上线发布。作为全省唯一救助慈善融合发展数字化改革试点地区,平湖市紧紧依托浙江大救助信息系统,积极建设“浙有众扶-同心向善”场景,使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据介绍,此次上线的应用场景不仅精准建设困难群众数据库,并首次创建“六维算法”,能够精准预警困难群众致贫风险。通过已对接的政府26个部门、43类数据资源,对困难群体“五型三色”分层分类特征标签体系作进一步完善,使系统数据分析能力极大提升,实现了“救助+慈善帮扶”的扩面提效。平湖“同心向善”应用场景自试运行以来,已经与25家省级慈善组织形成了精准对接,累计有近50个项目达成跨区域落地执行意向,一举填补了平湖慈善资源在自闭症、罕见病和发展赋能等领域的空白。

数字慈善并不止于关注日常救助,同样关注灾害中的突击救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拥有自己的专业救灾团队,在每次重大灾害中都有积极作为,而数字化救援也是这支团队的一个强项。救援执行过程中,他们注意到,每次灾害发生之初,公众捐赠热情高涨,但灾后则很快造成物资过剩,不仅堆积浪费,还直接冲击当地商业网络。自去年开始,腾讯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即用数字化手段更加高效和理性地助力救灾工作。以去年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为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就用发放购物券和以工代赈模式助力灾后重建。如此既可满足灾民个性化的需求,又使物资发放变得更加理性和高效。

自然,数字化救灾存在一定技术门槛,需要各方协同创新,不断推动数字备灾常态化、备灾力量常规化。

数字化慈善组织机构管理:

无所不能的“善器”

慈善公益组织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基础与柱石。数字化对于慈善公益组织的影响日益深刻,呈现出从技术赋能到组织变革的时代趋势,也推动形成了平台型慈善公益组织,同时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实践和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日,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联合推出《中国技术公益发展报告2023——公益与技术的双向奔赴》,为慈善公益领域带来全新的视角与思考。

报告显示: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数字化能力呈现阶段性、差异化特点,不同规模的慈善公益组织有着相对不同的数字化发展诉求。整体来看,慈善公益组织亟需借助数字化实现组织的高质量、可持续成长,推动行业生态形成良性运转。

河南省有13个省辖市、108个县(市、区)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领导小组,洛阳、开封、安阳等市五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捐款活动,许多市、县党政领导亲自参加动员会,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不久前,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2023年乡村振兴河南专场”和“99公益日”活动总结暨2024年“乡村振兴豫善同行活动”动员部署会议在省会郑州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河南数字慈善6年跨越式发展、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的卓著成果与宝贵经验。从2018年的网络筹募1380多万元,到2023年的13.4亿元,河南慈善实现6年六大步,募集善款数量增长了上百倍,使得河南省数字慈善工作连续3年创造全国第一的佳绩。6年实践使河南慈善人深切感受到:数字慈善方向正确、潜力巨大、前途光明。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邓永俭总结道:数字慈善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打造了更多线上慈善的数字应用场景,使“人人向善、事事行善、时时可善、处处有善”的全民慈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全民参与、全社会受益的慈善发展大舞台和开放团结交流的慈善组织共同体,也形成了一种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河南慈善模式,更加凸显其政治效益、全民效益、透明效益和示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