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前途光明 任重道远 —— 专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发布日期:2024-03-13
浏览量:1195
来源:中华慈善总会网站
字体:
分享:

进入新时代,慈善组织的社会作用日益彰显、愈加重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参与第三次分配、广泛激发公众爱心、有效促进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强化提升自我建设和服务能力等。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就慈善组织现状、慈善组织建设以及透明度、参与度等话题,对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进行了专访。

慈善公益报:在您看来,我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规模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如何?

孙 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科教文卫、生态保护、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切都与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慈善组织已发展到1.3万余家,数量较过往有所增加。但认真总结分析,全国慈善组织也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之间、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慈善组织数量上的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这种不平衡现象使得各地区慈善组织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合力,进而覆盖到每一处应该覆盖的地方。

与时代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慈善组织尚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突出表现为专业人才紧缺、专业力量不足等,业已成为掣肘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之一。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始,我国高校才开始系统推进慈善教育。截至2021年底,全国仅有35所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培养的慈善专业本科毕业生不足千人。慈善组织急需具备项目策划和实施能力、传播和新媒体运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慈善事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受到影响,一些行业怪象乱象也由此而生。如有的慈善组织缺乏专业筹款人员,导致好的项目无法筹到足够善款;有的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导致在运作项目和公开信息时损害公信力;有的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导致慈善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却浑然不知。说到根本,慈善领域专业人才的挖掘培养是一道摆在所有慈善组织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是需要从速作答的时候了。

慈善公益报:如何提高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公信力?在慈善公益事业中,如何倡导和发挥爱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如何形成合力?

孙 达: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和公信力,是实现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一。进一步加强慈善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构筑健康有序、多元合作的慈善生态和治理格局,对推进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应重点抓住这样几个环节:一是不断建立健全慈善组织领导体制。从大的方面说,要认真落实慈善法要求,在党委领导下,由各级政府建立慈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慈善事业发展和规范管理工作。从小的方面说,要下大力气提高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水平。不论各级各类慈善组织,都应以提高业务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慈善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内控监督程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组织“透明、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慈善行业协调机制。

鼓励发展枢纽型慈善组织,充分发挥慈善行业组织和枢纽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资助型、服务型等各层次、各类型慈善组织全面发展,形成层次清晰、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慈善组织良性生态格局,提升慈善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治水平。三是要持续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行业组织、大型慈善组织、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完善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评价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关于如何倡导和发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认为需要着眼于现实情况,根据不同切入点与着重点,逐步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一是牢固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在于有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让履行社会责任之根深植于企业员工心中,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与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如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以此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三是明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规范,促进企业形成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倡导诚实守信、品质至上、持续创新、绿色人文等理念,指导和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引导企业员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四是丰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方法。要建立好载体、平台与渠道,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和方式方法,并逐步打造品牌项目,以此为抓手,不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慈善事业就是从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需求出发,通过自上而下的帮扶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慈善行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结构,从而实现社会创新和社会转型。在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中,慈善事业始终都是政府实现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慈善事业不仅是一种公民品德的体现,就政府而言,更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必要补充。慈善事业通过价值观体现与财富流转在政府、企业、慈善组织和公众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分配,帮扶困难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具备柔性和显性社会效果的完美方式。

慈善公益报:您认为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孙 达: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的最基本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慈善事业更应该秉持透明、干净、可持续的理念,强化价值与道德教育,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首先要强调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慈善组织的依法合规经营,规范慈善活动从筹款到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全过程行为,加强对慈善者和受益人的保护力度。第二,要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有效防范各种不当或违法行为。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推动慈善组织通过公开自审、社会监督和公开评估等方式,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三,要提高慈善事业发展力度,事业发展健康了、募捐与使用渠道畅通了,公开透明也就实现了。

探索与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慈善领域,是提升慈善事业效率与透明度的利器。建立在线慈善平台,可实现捐赠和公益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慈善款项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保证善款的正当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慈善项目的科学评估和高效管理,确保慈善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能够让更多人信任和参与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