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门见善三大事

发布日期:2024-02-29
浏览量:596
来源:慈善公益报
字体:
分享:

2024,新春有喜,开门见善。慈善法修订出台,让行善更有可依;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让慈善获得更大的事业平台;乡村振兴升级跃进,让善举更为可观,让慈善更有可为。

  2024,慈善事业依旧充满机遇和挑战、奋斗与获得、光荣与梦想。


慈善法新修出炉

慈善人当知之学之传之行之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将于今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起施行。

  修改慈善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适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形势、营造良好慈善社会氛围的客观需要。

  中国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事业、阳光事业,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吸纳与融合世界先进慈善文化精华,正在探索富于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爱心,调动全社会热情,培育积蓄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巨大能量与浓厚氛围,全面发挥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属性。修改慈善法的意义即在于此。

  慈善法修法只是长征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学习、贯彻与落实。

  慈善法是慈善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慈善活动予以全面规范。此次慈善法修正涉及多个条款、多项制度,慈善组织与慈善工作者当带头学习慈善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阐释,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让广大民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学好用好慈善法的浓厚氛围,推动人人慈善、处处慈善的良好风尚。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普法宣传的目的就在于贯彻实施,通过严格尊法、严肃执法、公正司法来推进慈善法的全面落地,将法律文本转变为法律实践。各级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当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准确把握慈善法主要内容,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慈善法生根开花结果。

  慈善法修改完成后,及时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慈善组织自当责无旁贷,贡献经验与智慧,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新修正慈善法关于降低慈善组织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年限的条款,对慈善组织募捐成本、信息公开等事项提出的新要求等。慈善组织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专业调研、论证、评估等工作,推动法律体系更加衔接协调、系统完备。

紧密衔接政府救助

增添、升级与彰显慈善之功

  2023年9月5日,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围绕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等目标,对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作出部署,为推进2024年慈善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铺筑了道路,设置了路标。

  建立与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工作机制旨在全面加强两者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政部门应积极联络公益慈善资源,对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争取慈善帮扶;二是慈善组织应主动作为,对民政部门的转介对象,应着力简化程序,及时予以帮扶,落实帮扶效果,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积极作用。

  今年1月14日,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围绕养老、护苗、扶弱等方面工作进行总结部署。会议提出,2023年,我国养老服务实现提质增量,所有省份均已出台实施方案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养老服务体系愈加完善。2024年,养老服务立法工作将加快推进,同时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

  2023年,国家出台多项强化孤儿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的政策举措,有效促进了残疾孤儿回归家庭,不断提升生活保障水平。流动与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是民政与慈善工作的重点,2024年,国家将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流动和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建立台账、关爱帮扶等主要任务,慈善救助自当深度参与,将其提上重要工作议程。

  民政部负责人表示,2024年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措施,推动社会救助由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向服务救助拓展,及时回应救助对象的多元需求。同时将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立法,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既是政府为民职能的一次拓展与深化,也是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一次强化与升级。慈善是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的生力军,是践行第三次分配的主力军。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的有效衔接,是体系与机制上的一次重要构建,慈善将由此获得更为广大的事业平台、更为厚重的社会价值。基于此,各地各级政府与慈善组织纷纷着手制定实施意见,落实工作措施,有力推进两者的紧密衔接与有机融合,为2024年以及更远未来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贡献慈善之力、温暖之功。

乡村振兴展共富画卷

慈善笔墨融入每一线条、色块、构图

  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没有广大乡村的现代化,便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依照乡村振兴的规划蓝图,就是要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上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为实现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和精神文化支持。过往实践证明,慈善之于乡村振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上述蓝图中的每一项都与慈善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慈善力量对广大农村持续不断进行的产业帮扶,大量慈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投入这一领域,形成规模效应;多年来,慈善组织与志愿者对“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倾情打造,为乡村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慈善幸福家园”等全国性慈善项目,对乡村文明乡风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形魂塑造;通过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为乡村社会治理铺路筑基,保驾护航。而无论是慈善事业所体现的扶弱济困、产业帮扶、教育帮扶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一切都集中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 广大乡村群众的生活美满富裕。

  回溯中国历史,大凡和谐幸福、人文积厚的优秀乡村无一不有慈善传统与机制。如曾经的义庄、善堂、义仓,集资修建的祠堂庙宇等各种人文建筑等。由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越多越早对乡村公益慈善制度进行安排,便越是有利于乡村的美好发展。这是一种事半功倍、功德无量的事业,尽管善款善物数量不多,但其参与性广、教化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能让纯正乡风成为走向未来的牵引。

  2024年,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不仅是一种国家行为,更应成为慈善组织的一种神圣使命。